不久前曾參觀了臨潼博物館,臨潼博物館位於驪山腳下,與著名的華清池相近,它收藏展出臨潼的出土文物。博物館面積不大,設有“周秦文物”展室,在“西周部分”陳列有簋、盉、壺、鍾、工具、車馬器等青銅器,它們的出土地為同一個地方―――“臨潼零口鄉西段村”。其中一件器物的標牌上“利簋”兩字引人注目,難道它就是名聞天下的“利簋”(音鬼)?
“利簋”雖讀作“厲鬼”,與閻王手下無關。先來說說“簋”,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猶如現在的飯盆,飲宴時使用。它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盛行於商、周時期,使用者一般為王侯貴族。是由當時稱作“金”的青銅鑄成。簋與老百姓無緣,那時窮苦百姓使用的大多是陶器。簋和鼎配套使用,盛裝上食物、犧牲等供奉在神壇上祭祀天地祖先。周代禮制中對鼎用簋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九鼎八簋”是最高禮儀,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越級使用違反禮制,且有“問鼎之嫌”。
利簋高28
釐米,口徑
22釐米
。深腹,雙耳有珥,作獸首口銜鳥頭狀,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座飾獸面紋、龍紋,圈足飾龍紋,均以雷紋為地,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重
7.9千克
。那麼,利簋是怎樣來的呢?這還得回到三十多年前,
1976年3
月上旬,陝西省臨潼縣零口公社西段大隊(今臨潼零口鄉西段村)的農民在搞水利建設時,於地下掘出了一個銅器窖藏和一批銅器。臨潼縣文化館(臨潼博物館前身)聞訊後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發現銅器的出土地點是一處周代遺址,面積約
2萬平方米
。該遺址位於原零口公社駐地西北1公里
的南羅村南、西段村東,在東距零河半公里的二層臺地上。從農民們已挖掘的現場看,遺址耕土層下即為周代文化層,灰土堆積不厚,內含西周及春秋時期的陶尊、陶盆、陶鬲等殘片。臨潼縣文化館的文物幹部趙康民(後任臨潼博物館館長)等人從斷崖上殘存的坑壁觀察,出土地應為一個深2米
、寬70
釐米的窖藏。就在這個窖藏裡,共出土了壺簋、盉等禮器
5件,甬鍾
13件,斧、鑿、鏟、削、角刀、剷刀等工具
23件,戈、鏃等兵器
7件,車轄、帶扣、扣飾、馬絡飾等車馬器
105件,銅餅、銅器座各
1件,青銅器利簋就在其中。
簋時有出土,並不罕見,利簋與出土的其他西周青銅大器相比,看起來並不起眼,個頭不大,分量不重,形狀不奇,然而,向內看可以發現,其底部刻有字(銘文),就是這些銘文,使其顯赫的身世得以顯露,同時一個千古謎團也因它解開。
大家知道,我國有明確紀年的歷史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年。此前的歷史大都無明確的紀年,很多歷史事件的年代眾說紛紜。比如著名的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史書記載有其事,可是戰爭發生的具體時間,卻不得而知。為此,二千多年來,為搞清楚這一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各家均在考證推測,據不完全統計,結果竟有
44個之多,早晚相差一百多年。而現在我們可以明確的說出那場戰爭發生的時間―――公元前
1046年1
月20日,而這個日期的確定,要歸功於利簋銘文記載。
利簋銘文很簡略,共4行
32字,專家辨識為:“珷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右史利金,用作施公寶尊彝。”文字古奧,銘文簡單,晦澀難懂,但其中包含了很有價值的資訊。
1976年3
月利簋一出土,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紛紛對其銘文進行考究。
1977
年我國考古權威雜誌《文物》發表了唐蘭的“西周時代最早的一件銅器利簋銘文解釋”,於省吾的“利簋銘文考釋”等文章,初步對銘文進行了辨識考究。自此以後,不斷有學者對其研究,發表新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
這段銘文經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考釋,翻譯成現代文的大致意思就是:武王伐商,在甲子這一天凌晨,歲(木)星當頭,大吉。(戰鬥進行到)傍晚,很快攻下了商都。辛未日(甲子日後第八日),武王駐紮闌這個地方,賞賜右史(官名)利(人名)銅,利用這些銅鑄造了這個簋來紀念施公(利的父親或者祖父)。
簋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稱為利簋,銘文記載了周武王伐紂的史實,也有人稱其為“武王徵商簋”。利簋記載的史實證實了《尚書
·牧誓》、《周書
·世俘》等文獻的記載。銘文“唯甲子朝”與《周書
·世俘》的“甲子朝”及《尚書
·牧誓》“時甲子昧爽”相互印證,因而,利簋銘文記錄具有很強的可信性。
可是,又是怎樣得到武王伐紂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的呢?還是根就利簋上的銘文提供的資訊。這就要提到“夏商周斷代工程”。
1996
年國家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歷史學、考古學家、天文學和物理學家們通過分析研究史料、出土文物、對相關遺物進行碳
14測定。根據利簋銘文中提到武王伐紂是在“甲子日晨”特別是當時重要的天象――“歲(木)星當空”,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天文學家依照天體執行規律對木星的執行方位情況進行了科學的天文計算,鋪之於其他史料,經艱苦細緻地考證研究之後,得出“甲子日晨、歲(木)星當空”時刻,也就是武王伐紂的確切時間是:公元前
1046年1
月20日,至此千古之謎得以解開。
因為武王伐紂時間是一個極重要的時間點,就像是座標的原點,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元年的確立,從而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2000年9
月15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2000年11
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
2070
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
1600
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
1300
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
1046
年。利簋是目前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有關武王伐紂史實的唯一文物遺存。它在夏商周斷代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價值與意義非凡。因而,利簋同“晉侯蘇鍾”、“虢季子白盤”、“馬王堆帛畫”等
64件文物被定為“國家寶藏”,為確保安全穩妥,禁止出國展覽。
作為一個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出土的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多如繁星,被點名專列出來禁止出國,其令人刮目相看,這六十四件文物便成為國寶中的國寶,為“絕世珍寶”。
前面提到在臨潼博物館陳列的“利簋”,想來大家已經猜到了,它並不是利簋真品,利簋雖出自臨潼,臨潼博物館陳列的“利簋”只是個複製品(雖未標明)。詢問工作人員,開始有些支吾,後來證實的確是複製品,且稱真品在“陝博”。實際上,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陳列的“利簋”也是複製品(已明確標註出)。甚至有些報紙報道中也稱利簋收藏在臨潼博物館。實際上,利簋真品作為“國家寶藏”現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在為迎接北京奧運進行的“國家寶藏”展覽中就出現了利簋的身影。
[臨潼零口鄉西段村西周窖藏青銅器]
[臨潼博物館“利簋”複製品]
[國家博物館藏利簋真品]
[利簋銘文拓片]
-----end-----